摘要:
目的基于单细胞悬液的应用分别计数由神经微移植(MT)技术及传统移植(TT)技术注入模型纹状体后移植物中DARPP-32阳性细胞,探讨不同效果产生的技术基础与内在机制。方法移植物由胎龄15 d大鼠胚胎神经节隆起细胞获得并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移植入单侧喹啉酸(QA)毁损大鼠的纹状体内,其中一组以神经微移植设备植入(MT组),另一组则以传统金属针头移植方式植入(TT组),两组分别使用直径为50μm的超薄玻璃毛细管和直径500μm的金属针头,宿主接受相同的移植细胞总量。结果移植4个月后行组织学评估,MT组与TT组具有相似的总移植物体积[(2.8±0.2)mm3与(2.5±0.4)mm3,F=0.25,P)0.05],同时在DARPP-32阳性斑块体积[MT组(0.6±0.1)mm3与TT组(0.6±0.2)mm3,F=0.90,P)0.05]及酪氨酸羟化酶(TH)染色斑块体积[MT组(1.0±0.1)mm3与TT组(0.7±0.1)mm3,F=1.44,P)0.05]方面具有类似表现。DARPP-32阳性神经元的细胞计数:应用Abercrombie校正公式计算两个移植组的DARPP-32阳性细胞数目,结果分析可见MT组的DARPP-32阳性细胞数(20.1×103±1.2×103)近似于TT组(9.8×103±3.2×103)的2.0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2,P(0.05),表明更高的DARPP-32阳性细胞计数在MT移植策略中移植物呈现出更好的生长发育结果。结论神经微移植技术可以增加新生纹状体神经元的数量,其机制可能是移植物-宿主接触面积的增大使得移植物更强地暴露于宿主环境诱导因素之下产生更小的机械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