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文章类型:
单位:
[1]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外科学系
神经外科
[2]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
神经科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神经内科
出处:
ISSN:
关键词:
多轨迹神经微移植
胚胎纹状体神经元
亨廷顿病模型
绿色荧光蛋白
摘要:
目的:探讨单轨迹和多轨迹神经微移植技术在亨廷顿病(HD)大鼠毁损模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SD大鼠59只,分为对照组(n=15)、毁损组(n=14)、多轨迹(MT)移植组(n=15)和单轨迹(ST)移植组(n=15)。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其它3组实施单侧纹状体毁损手术,其中MT或ST移植组分别由MT或ST注射移植相同数量的胎龄15d的鼠胎神经节隆起处细胞。移植4个月后行组织学评估及多巴胺和cAMP调节的磷蛋白(DARRP-32)阳性细胞计数。结果:MT移植组计数的DARRP-32阳性神经元约为ST移植组的2倍。移植物体积、DARPP-32碎片体积和新生多巴胺能神经支配体积在2组中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MT神经微移植方式可以增加新生纹状体神经元的数量,其机制可能是移植物-宿主接触面积的增大使得移植物更强地暴露于宿主环境诱导因素之下。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0094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201003481)%德国Robert-Bosch科学基金中德交流项目(32.5.8003.0079.0)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单位:
[1]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舒凯,朱遂强,黄涛,等.多轨迹神经微移植策略在亨廷顿病大鼠模型移植治疗研究中的应用[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2,7(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