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肠粘连方"治疗新生儿肠道疾病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Active components and mechanism of intestinal adhesion prescription for neonatal intestinal diseases based upon network pharmacology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 北大核心 ◇ CSCD-E ◇ 中华系列

单位: [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小儿外科
出处:
ISSN: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肠粘连方 肿瘤坏死因子

摘要:
目的分析"肠粘连方"治疗肠道疾病可能的活性成分, 构建其"中药-成分-靶点"网络, 探究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应用TCMSP数据库整理"肠粘连方"各中药的化学成分, 再根据口服生物利用度(oral bioactivity, OB)和类药性(drug likeness, DL)筛选活性成分并整理各化学成分对应潜在靶点基因;通过GeneCards数据库整理肠粘连、肠梗阻、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疾病相关靶点基因;将各活性成分潜在靶点与疾病相关靶点基因进行比对分析, 得到"肠粘连方"治疗新生儿肠道疾病的潜在靶点基因;使用Matascape数据库对筛选出的潜在靶点基因进行GO富集和KEGG通路注释;应用Cytoscape v3.7.2构建"肠粘连方"治疗新生儿肠道疾病的"中药-成分-靶点"关系网络;利用PDB数据库、DiscoveryStudio、AutoDockTools、Pymol等软件对筛选出的部分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肠粘连方"共含11味中药, 合计120个非重复活性成分, 与246个靶点基因存在潜在作用关系, 其中与肠道疾病相关的靶点基因78个, 影响了包括TNF signaling pathway、AGE-RAGE signaling pathway in diabetic complications、Pathways in cancer等24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预测出了MOL000098、MOL000791与VCAM1、MAPK1最可能的结合位点。结论 "肠粘连方"可通过多种活性成分抑制TNF等信号通路, 抑制炎症进展, 从而被应用新生儿肠粘连、肠梗阻的保守治疗。

语种: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单位: [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小儿外科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432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412 更新日期:2025-04-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渝ICP备12007440号-3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泰山大道西段8号坤恩国际商务中心16层(4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