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Pentacam测量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和前房形态变化的研究

Changes of corneal posterior surface and anterior chamber after LASIK measured by Pentacam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 北大核心

单位: [1]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650000 [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眼屈光治疗中心,430030 [3]武汉市爱尔眼科医院,430030
出处:
ISSN: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Pentacam 角膜后表面 前房

摘要:
目的研究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和前房形态的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将52例(102眼)施行LASIK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按照承载因子(loadingfator,LF;LF=术前中央角膜厚度/术后剩余基质床厚度)分为3组,LF(1.6为A组(50眼),1.6≤LF(1.7为B组(25眼),LF≥1.7为C组(27眼),分别于术前、术后2d、7d、1个月和3个月用Pentacam测量角膜后表面最适参考球面(posterior best fitsurface,PBFS)、后表面最高点(posterior elevation,PE)、中央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和最小前房角的变化。结果 PBFS:A、B、C3组术后PBFS均较术前明显降低,A组在术后3个月时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术后3个月时仍较术前降低。术前PBFS和术后7d时PBFS的差值ΔPBFS与术前中央角膜厚度、屈光度数、术后剩余基质床厚度、LF和术后7d时的中央角膜厚度均无线性相关关系。PE:3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PE与术前相比均无明显差异。ACD:A组术后3个月内ACD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C两组术后3个月内ACD与术前相比均明显降低。最小前房角:3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最小前房角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LASIK术后7d内角膜后表面有前移,之后在此基础上又出现后移,3个月时大多可恢复至术前水平,未恢复者与1个月时相比也无进行性发展。LF≥1.6的患者术后ACD变浅,可能与术后调节增加有关。

语种: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单位: [1]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650000
通讯作者: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428 今日访问量:2 总访问量:412 更新日期:2025-04-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渝ICP备12007440号-3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泰山大道西段8号坤恩国际商务中心16层(4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