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功能性微创理念在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围手术期应用临床研究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functional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for Hirschsprung's disease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 CSCD-E ◇ 中华系列

单位: [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小儿外科,武汉 430030
出处:
ISSN:

关键词: 先天性巨结肠 功能性微创 腹腔镜 外科手术 儿童

摘要:
目的:探讨功能性微创理念在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围手术期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3年3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采取心形吻合术治疗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临床资料。共有82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纳入研究,其中功能性微创(functional minimally invasive,FMI)组45例,非功能性微创(non-functional minimally invasive,non-FMI)组37例。FMI组中,男34例、女11例,手术年龄(1.31±0.96)岁;non-FMI组中,男28例、女9例,手术年龄(1.16±0.63)岁。比较两组患儿术后首次经口喂养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肛管拔出时间、疼痛评分、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两独立样本 t检验用于服从正态分布连续变量的差异性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用于非正态分布连续变量的差异性检验;分类变量采用卡方精确检验。 结果:与non-FMI组相比,FMI组术后拔出肛管的时间[(9.23±1.47)d比(11.50±1.91)d, P=0.001]和首次开始肠内营养的时间明显缩短[(36.92±19.01)h比(56.76±17.22)h, P=0.005],术后6个月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P=0.038),术后苏醒时及术后24 h疼痛评分均明显降低( P<0.001)。术后6个月复查两组肛门功能量化评分均升高,且两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两组术后首次排便时间[(27.74±13.95)h比(28.91±12.61)h, P=0.937]、住院时间[(11.56±4.18)d比(13.19±3.67)d, P=0.473]及住院费用[(43 087.23±4 729.14)元比(62 036.34±3 129.77)元, P=0.31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功能性微创理念应用于先天性巨结肠的手术治疗是有效和安全的,可促进患儿术后康复,减轻术后疼痛,减少由于留置引流产生的不适,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基金:
语种: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单位: [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小儿外科,武汉 430030
通讯作者: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426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410 更新日期:2025-04-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渝ICP备12007440号-3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泰山大道西段8号坤恩国际商务中心16层(4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