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类型:
Pubmed体系: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 北大核心
◇ CSCD-C
◇ 中华系列
文章类型:
单位:
[1]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
[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普通外科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出处:
ISSN: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腋窝逆向淋巴示踪
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上肢淋巴水肿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示踪剂对腋窝逆向淋巴示踪(ARM)淋巴结及淋巴管的识别率及影响ARM淋巴结识别率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11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LND)术中应用ARM技术的478例[均为女性,年龄(50.5±8.0)岁]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147例患者应用亚甲蓝,119例患者应用吲哚菁绿,212例患者应用亚甲蓝+吲哚菁绿)。采用秩和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ARM淋巴结识别组与ARM淋巴结未识别组在示踪剂类型、年龄、体质指数(BMI)、转移淋巴结数目、分子分型、新辅助治疗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ARM技术中应用亚甲蓝、吲哚菁绿、吲哚菁绿+亚甲蓝的乳腺癌患者淋巴结的识别率分别为73.5%、79.0%、83.0%(P=0.091),ARM淋巴管的识别率为62.6%、92.4%、89.6%(P(0.001),ARM淋巴结与前哨淋巴结(SLN)重合率为8.1%(12/148),转移率为16.1%(61/378)。补注射1 ml亚甲蓝或吲哚菁绿可提高ARM淋巴结的识别率。BMI越大或新辅助治疗后ARM淋巴结的识别率较低。新辅助治疗是影响ARM淋巴结识别率的独立因素。结论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双示踪能提高ARM淋巴结的识别率,肥胖患者的ARM淋巴结识别率较低,可补注射示踪剂以提高识别率。术中未成功识别ARM淋巴结的乳腺癌患者,可能是ARM淋巴结不位于腋窝中。
PubmedID: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单位:
[1]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
通讯作者: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袁芊芊,侯晋轩,周瑞,等.乳腺癌腋窝逆向淋巴示踪的识别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21,101(38):3141-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