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可转换型腔静脉滤器临床应用的个体化及安全性评估

| 认领 | 导出 |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 北大核心 ◇ CSCD-E

单位: [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老年医学系 [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系 [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手术室
出处:
ISSN: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肺栓塞 腔静脉滤器

摘要:
背景与目的:腔静脉滤器置入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发生肺栓塞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已被临床广泛应用。可转换型滤器用于预防肺栓塞的时限更加灵活,转换操作更加简单,但其临床应用的资料尚不足,因此,本研究通过单中心回顾性分析,综合评估可转换型腔静脉滤器的临床应用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行DSA引导下置入可转换型腔静脉滤器的52例患者资料。测量不同个体的下腔静脉直径,髂静脉分叉与低侧肾静脉开口距离,滤器释放时前跳距离,滤器释放后长度与宽度等指标,进一步明确置入安全距离。并收集滤器转换时间及转换术中情况,探讨复杂病例转换技巧。结果:经测量,52例患者的髂静脉分叉与低侧肾静脉开口距离为(116.4±13.2)mm,远大于滤器释放后的平均长度(54.6±1.3)mm;滤器释放后的滤器平均宽度为(22.9±3.0)mm,略大于释放前下腔静脉平均直径(20.8±3.4)mm;19例(36.5%)发生滤器释放后的前跳,平均前跳距离为(6.5±1.8)mm。释放后,滤器均无明显倾斜。在拟行转换的48例患者中,42例(87.5%)一次性成功解锁,平均耗时(4.5±0.8)min;其中39例(81.3%)回收钩取出后,滤器未打开或未完全打开,均经猪尾导管搅拌后完全打开。在41例超期转换病例中()2个月),37例患者(90.2%)一次性转换成功,其中4例患者(8.5%)有回收钩贴壁,经导丝成袢技术联合鹅颈抓捕技术辅助下成功转换。结论:可转换型腔静脉滤器是一种安全有效、容易转换的滤器选择。在置入过程中应考虑前跳可能。在超过推荐转换时限的患者,一次性转换成功率仍然较高。

语种: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单位: [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老年医学系 [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系
通讯作者: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426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408 更新日期:2025-04-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渝ICP备12007440号-3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泰山大道西段8号坤恩国际商务中心16层(4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