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科研网厅
|
登录
|
帮助
首页
专题
高影响力文章
新冠疫情专题
成果
期刊论文
授权专利
指南共识
国家行业标准
临床试验注册
学者
科室
统计
成果统计
知识图谱
标题
作者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关键词
文摘
刊名
ISSN
WOS号
PMID
DOI
检索
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川崎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72
|
认领
|
导出
|
链接全文
|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期刊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 中华系列
文章类型:
综述
作者:
蔡丽君[1]
*
;
胡秀芬[2]
;
单位:
[1]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儿科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儿科学系
出处: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5):718-720.
DOI:
10.3760/cma.j.issn.1008-6706.2010.05.090
ISSN:
1008-6706
摘要:
(正)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是一种以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热性出疹性疾病。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次完整描述和报告。该病在亚洲人群中的发病率最高,但可发生于全世界各个种族的儿童。至今未找到明确的病原体;像免疫介导的血管炎,却不易被类固醇激素所控制;像良性自限性疾病,却是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现将近年来有关KD的发病机
语种:
中文
第一作者:
蔡丽君
第一作者单位:
[1]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蔡丽君,胡秀芬.川崎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基层医药.2010,17(5):718-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