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内隐斜视青少年近视眼矫正时个体化下加的确立方法

| 认领 | 导出 |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 北大核心 ◇ CSCD-C ◇ 中华系列

单位: [1]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 [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眼科
出处:
ISSN:

关键词: 调节滞后 近隐斜 视近下加 近视眼

摘要:
目的探讨在青少年近视眼矫正时不同视近下加条件下,调节滞后及隐斜的变化,并构建下加与调节滞后、隐斜间关系的数学公式,以期得到使调节滞后与隐斜量同时最小的最适视近下加范围。方法招募110例单纯性近视眼的内隐斜视青少年患者,据MPMVA原则验光配镜后依次予以佩戴5种不同下加试镜片(0D、+0.75D、+1.50D、+2.00D、+2.50D)后测量双眼视近33 cm的调节反应(Shin-Nippon,日本)以及遮盖试验+排棱镜测量视近隐斜度;采用线性回归统计学分析视近下加与调节滞后、隐斜度间关系。结果随着下加度数增加,视近调节滞后量逐渐减少,而内隐斜量逐渐变小并向外隐斜方向变化;不同下加条件下调节滞后量[F(262.76,4),P(0.01]以及隐斜度[F(223.45,4),P(0.01]都存在统计学差异;内隐斜患者的最适下加与初始调节滞后存在线性相关性(r=0.526,P(0.01),且最适下加与初始隐斜状态也存在线性相关性(r=0.523,P(0.01)。结论根据青少年近视眼患者个体的初始近调节滞后量和近隐斜度,可获得适合该患者的视近下加范围,从而为青少年内隐斜近视眼确立个体化视近下加提供参考策略。

语种: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单位: [1]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428 今日访问量:2 总访问量:412 更新日期:2025-04-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渝ICP备12007440号-3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泰山大道西段8号坤恩国际商务中心16层(4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