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介绍将小腿穿支蒂皮瓣的“孤立穿支蒂”改进为“穿支筋膜皮下蒂”的手术技术,探讨改善皮瓣静脉回流、提高临床可靠性的应用效果. 方法 依据小腿后侧穿支血管的位置,设计偏心的螺旋桨样岛状皮瓣.穿支血管轴点近侧的皮瓣头部(大桨)切为筋膜皮瓣,轴点与受区创面间的皮瓣尾部(小桨)切为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至少保留穿支血管蒂一侧1/4象限的筋膜皮下组织,形成“穿支筋膜皮下蒂”.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临床应用12例,旋转180°修复足踝创面.术后观测皮瓣肿胀程度和成活及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本组胫后动脉穿支7例,腓动脉穿支5例,近侧筋膜皮瓣(大桨)面积4 cm×8 cm ~6 cm×18 cm,远侧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小桨)面积2 cm×2 cm~4 cm×4 cm.术后皮瓣肿胀较轻,按顾玉东法评定,9例低于2级,2例为3级,仅最大的1例为4级,皮瓣远端有部分浅层坏死.平均随访13个月,创面治愈.患者恢复行走和穿鞋功能. 结论 采用保留部分筋膜皮下组织的穿支蒂部改进法,在增加皮瓣静脉回流通道、降低术后肿胀程度、提高临床安全性的同时,皮瓣仍能获得180°的平滑旋转,效果优良,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