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肾间质纤维化大鼠管周毛细血管病变的实验观察

Peritubular micrangium injury in renal interstitial fibrotic rats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 北大核心 ◇ CSCD-E

单位: [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 [2]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肾脏内科
出处:
ISSN:

关键词: 毛细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凋亡 大鼠

摘要:
目的观察单侧输尿管梗阻(UUO)诱导的大鼠肾间质纤维化模型中管周毛细血管的病变。方法将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每组15只,采用左侧输尿管结扎术建立UUO模型,分别于术后第7、14、21天各处死5只,留取梗阻侧肾组织做病理学检查,用TUNEL法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方法测定CD14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结果假手术组大鼠肾间质微血管未见明显病变,术后7、14、21 d,CD141阳性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PTC)密度分别为(189.6±8.38)个/mm2、(185.2±11.12)个/mm2、(173.8±13.27)个/mm2;模型组大鼠肾间质微血管病变严重,主要集中于肾间质小管损伤明显区域,CD141阳性PTC数进行性减少,术后7、14、21 d分别为(116.8±8.92)个/mm2、(98.8±3.96)个/mm2、(62.2±7.01)个/mm2。假手术组大鼠各时间点均未见肾小管上皮细胞明显凋亡;模型组大鼠术后第7天已见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随梗阻时间延长,凋亡细胞呈明显增多趋势;假手术组大鼠肾间质各时间点均未见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可见较多VEGF蛋白表达;模型组大鼠术后第7天肾间质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第14、21天明显增多,而VEGF蛋白表达量呈逐渐降低趋势,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处几乎无VEGF表达。结论肾小管周毛细血管丢失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病变在肾间质纤维化中起重要作用。

基金:
语种: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单位: [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 [2]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肾脏内科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432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412 更新日期:2025-04-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渝ICP备12007440号-3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泰山大道西段8号坤恩国际商务中心16层(4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