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咽鼓管和管周结构动态CT扫描和三维重建

Cine CT and CT-3D Reconstruction Measurement of the Eustachian Tube and Peri-tube Structures in Patients with Secretory Otitis Media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 北大核心 ◇ CSCD-E

单位: [1]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放射科
出处:
ISSN:

关键词: 咽鼓管 动态CT扫描 咽隐窝 分泌性中耳炎

摘要:
目的观察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咽鼓管咽口开放和闭合状况,并了解管周结构、下鼻甲和咽隐窝对咽鼓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7例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患者(SOM组),对其进行低剂量咽鼓管动态CT扫描,记录咽鼓管咽口的开放和闭合状况;对非分泌性中耳炎患者61例(对照组)进行鼻咽部CT薄层扫描,将两组患者的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观察下鼻甲及鼻咽部组织对应咽鼓管的关系,测量咽鼓管软骨段内侧壁的最大厚度,并观察咽隐窝的含气情况,分析以上因素对咽鼓管通气功能的影响。结果 27例SOM患者中23例咽鼓管咽口开放和闭合运动正常,4例明显可见肥大下鼻甲压迫咽鼓管前唇,咽口开放功能非常微弱;SOM患者患耳及健耳咽鼓管后壁最大厚度平均值分别为8.93±1.60mm和8.89±1.20mm,大于对照组(8.78±1.50mm),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OM组患耳及健耳咽隐窝明显变浅或含气消失耳数分别为69.05%(29/42)与58.33%(7/12),明显高于对照组(17.21%,21/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咽鼓管通气功能下降可能与肥大的下鼻甲压迫咽鼓管前唇、咽鼓管圆枕及咽鼓管内侧壁粘膜慢性炎症、鼻咽部软组织的横向压迫等因素有关,其中鼻咽部软组织对咽鼓管特定软骨段的压迫可能是咽鼓管阻塞的重要原因。

语种: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单位: [1]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428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412 更新日期:2025-04-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渝ICP备12007440号-3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泰山大道西段8号坤恩国际商务中心16层(4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