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青灰叶下珠内生菌Phomopsis sp.TJ507A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The bioactive secondary metabolites from Phyllanthus glaucus-associated fungus Phomopsis sp.TJ507A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 北大核心 ◇ CSCD-C

单位: [1]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学院天然药物化学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2]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出处:
ISSN:

关键词: 植物内生菌 拟茎点霉 倍半萜 甾体 生物活性

摘要:
为探究药用植物青灰叶下珠(Phyllanthus glaucus)来源内生真菌拟茎点霉(Phomopsis sp. TJ507A)的化学成分,本实验联合运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凝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分离技术,从该菌株大米固体发酵产物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倍半萜化合物phomophyllin O(1)、phomophyllin P(2)、7-hydroxy-10-methoxydehydrodihydrobotrydial(3)、plorantinone D(4)和8个甾体化合物fortis-terol(5)、dankasterone B(6)、(14α,22E)-14-hydroxy-ergosta-7,22-diene-3,6-dione(7)、(14α,22E)-14-hydroxyerg-osta-4,7,22-triene-3,6-dione(8)、calvasterol B(9)、isocyathisterol(10)、ergosta-4,6,8(14),22-tetraen-3-one(11)和ganodermaside D(12)。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运用现代波谱分析技术、[Rh2(OCOCF3)4]络合诱导ECD法及与文献对比等方法,鉴定了化合物1和2的结构和绝对构型。化合物1~5、7、8和10均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通过体外生物活性评价,发现化合物9具较强的NO生成抑制活性(IC508. 7μM)。

基金:
语种: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单位: [1]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学院天然药物化学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通讯作者: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426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410 更新日期:2025-04-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渝ICP备12007440号-3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泰山大道西段8号坤恩国际商务中心16层(401121)